你是否想过,假如某天自己离开人世,除了实际遗产,你的聊天记录、微信朋友圈、QQ空间、游戏账号……该如何处置?

2003年,联合国在《保存数字遗产宪章》中明确了“数字遗产”的概念。简单来说,虚拟财产、社交账号、游戏装备、浏览记录……人们生前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一切痕迹,都属于数字遗产。

2021年6月,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了数字遗产计划,7月,腾讯也公布了一项针对性的“数字遗产专利”。怎样处理用户的数字遗产,几乎成了所有平台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而作为几乎长在互联网上的年轻人,在思考死亡问题时,如何处理这些“互联网痕迹”,也成了他们需要考虑的一件事情。

我们采集了一些数据和资料,试图从数字遗产这个角度,窥见数字时代年轻人对自我与死亡的一些思考。

年轻人对数字遗产什么态度

根据《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0)》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0 年,90 后立遗嘱的人数每年都在稳步上升,到去年年底,总共有 553 名90后在中华遗嘱库中写下遗嘱。

区别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有21.35%的90后把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写进自己的遗嘱中。

但是,对于到底如何处理这些网络遗产,大家都不太清晰。

尽管人们在注册大部分APP时,勾选“我同意”的用户协议已经明确规定了用户对账号只具有使用权,所有数据记录最终归运营商所有。但在微博用户 @未读 去年就“网络遗产”话题发起的投票中,超过9成的人认为,互联网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账号;还有83.2%的人,并不希望家人查看自己的隐私。

前段时间,DT君采访了几位朋友关于数字遗产的想法:

有人想要把自己的微博小号写进遗嘱里,那里面包含了暗恋、骂老板、吐槽明星……尽管有很多负面情绪,但这些在某一程度上,代表着她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生另一面。

也有人信誓旦旦,在去世之前,必须要删掉在豆瓣上的所有发帖和浏览记录,最后注销账号,决不能让爸妈看到她在另一个平台上人格分裂似的满嘴骚话。

从这些数据和回答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年轻人对数字遗产的态度暧昧而矛盾:他们重视数字遗产,希望自己人生的完整痕迹被永远保留,但涉及到隐私问题时,又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永不见天日。

一位普通人,也可以被永远怀念

2020年12月,B站推出“纪念账号”的功能。在公告里,B站写下设立这项功能的初衷:“以纪念他们和我们曾经存在于同一个世界,曾经看过同样的风景,为同样的事物欣喜或悲伤。”

今年年初,一位名为墨茶Official的UP主离世,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持久的网络祭奠。

在B站上,“墨茶Official”一共发布了28个视频,去世前他的粉丝只有大概200个,账号也没达到开通B站创作激励的要求。在去世后,墨茶的粉丝达到了199.1万,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被播放800多万次。

人们根据墨茶的视频,拼贴出这位普通青年细碎和心酸的生前经历:早年辍学又被父母抛弃,贫困、孤僻,生活里只有打工和直播。

没什么粉丝,经常是勤勤恳恳直播两个小时,只有几个朋友观看,但每当有人进入直播间,他的声音都会明显亢奋很多;在粉丝数达到100时,他开心地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去年6月之后,他在网络上发出一些求救信号:鼻子上有一个肿块,经常流血;然后是胃痛、晕倒,最后住院。因为贫穷,他的药是一粒一粒买的,手术后,墨茶还欠医院2049.34元。

去世前的那个冬天,墨茶很想吃草莓,犹豫了下没舍得买,因为太贵了……

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被逐渐挖掘:有过一些不尊重女性的行为,因为贫困,也很多次借钱不还。

(墨茶Official《我的一战回忆录》弹幕)

某种程度上,参与这场祭奠的大多数人,在把一位逝去的青年推上焦点的同时,也变相地将这份关怀附加在自己身上:虽然我很普通,但仍然可以永远被爱。

这颠覆了只有少数人才拥有死后被祭奠与铭记特权的传统观念。

安迪·沃霍尔曾在20世纪70年代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十五分钟的名人。”在数字时代,这项预言成功实现。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一种平凡和有瑕疵的人生,也可以被万众瞩目与永久怀念。

去年,微博 @未读 就“网络遗产”的话题发起了投票,在“网络遗产被永久保存还是即刻删除”的问题投票下,有超过一半的人希望自己的网络遗产被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