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投到分类投、从定点投到定时投、从二次投到上门投……垃圾分类新时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一步,分类投放一直是垃圾分类工作关注的重点。

伴随垃圾分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话题的热议,近日,针对垃圾分类投放现状,笔者走进多个小区,看一看居民到底是怎么丢垃圾的。

桶太小——塞不下去有点“难”

“可回收物那个桶,垃圾毛多嘞。”在杭州市城区的某小区内,老杭州王大姐告诉小编,她觉得现在的垃圾桶容量普遍偏小,很容易造成满溢,影响投放。

确实,上午10点多,小编在现场看到,经过“早高峰”的投放,蓝桶(可回收垃圾)已经塞满了纸盒、衣物和一些玻璃瓶,蓝桶边上堆了不少废弃木板、鞋架之类物品,另外还散落了十几个矿泉水、牛奶等饮料瓶。

而就在小编走访的间隙,一位居民使了点劲,才将两个油瓶和酱油瓶、醋瓶塞进了满满的蓝桶,由于瓶盖没有拧紧,油迹漫溢到了蓝桶里的纸箱上。

还有一些居民,看到灰色(其他垃圾)桶配备数量最多,便将没有细分的垃圾,投进了灰桶。

“上了年纪的人,也会来凑个热闹,找能卖钱的。”王大姐说,造成满溢还有一个原因——外放的垃圾桶,很容易被翻乱。

“桶的容量问题也间接导致了垃圾错投、乱投的发生,这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社区工作人员叹了叹气,对此,社区也作了不少努力,“我们已经换过一批大号的了,桶的容量市面上基本就这么大。”对于桶的容量问题,社区已经扩容过一次,而且社区还加大人力,提高巡逻频次,确保及时清运,尽量减少垃圾桶满溢情况发生。

费用高——网点运营有点“难”

“管理严一阵好一阵,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杭州市城市管理部门表示,目前,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还有待加强之际,小区周围设置的各类大小垃圾投递站点,由于配备了专人值守,不仅可以监督居民投放,还可发挥二次分拣和人工清运作用,垃圾分类相对行之有效。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对于上面的问题,城市管理部门也表示,靠专人值守站点来维持垃圾分类,既耗费人力,又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近年来,杭州也在不断探索“互联网+”新模式,乘着数字经济东风,希望实现“机器换人”。

在杭州不少小区内,智能投递设备也安装了一部分,不过据居民反映,投递时间上虽然少了限制,但投递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可回收物混投、投错没法再取出、容量较小等问题频出,需要耗费人力,人工手动巡查、清运,维护成本比较高。

此外,杭州也有一些企业,提供上门回收垃圾服务,居民只需手机下单,即可召唤垃圾投递员,做家庭的“清道夫”。

“这种模式不错,但从培育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上来说还有待改进,因为投递员代替居民分类,不是垃圾分类理念的本义。”长期研究垃圾分类的专家吴先生表示。

不凑巧——定点限投有点“难”

“丢垃圾也是我的每日必修‘工作’。”90后小佘打趣说。

小佘租住在某高档小区,由于入职在阿里系企业,独居的他每天早出晚归,而回家后的重要“工作”,便是抽空丢垃圾。小区设置的分类投放点位对小余及其他上班族来说,可谓一点也不友好,更是增加了诸多不便。

“南门的垃圾投放点离我近,但定时投放,时间不凑巧。”小佘说,垃圾分类行动以后,他租住的小区开始撤桶,原先多个点位的垃圾桶,合并到了南门投递点,住在6幢的他,穿过3幢房子,就可以到达南门,不过,南门的投递点是定时投放,投放时间为上午7:30-10:00,下午17:00—21:00。而工作日的小佘,一般不吃早饭,急匆匆出门,赶着打卡出勤,晚上他则基本21:00以后才能进家门。

“晚上下班回家,先洗漱,再去东门丢垃圾,那边不限时。”小佘说,距离他500多米的小区东门,24小时可投放垃圾,他会专门抽时间,“舍近求远”走上7、8分钟去东门。

“好在现在垃圾分类不严,混装在一起也没事,投递点的保洁阿姨会帮忙拆包,再分一次。”定时定点带来不便之外,小佘庆幸分类这关还能偷个懒。

小编了解到,不少居民对设置在东门的点位非常不满,距离远,投放不方便,很多时候还会被拾荒者翻捡的满地都是垃圾,脏兮兮的,投放体验很差。在这点位,也专门配置了专门分拣的阿姨,将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拣。不过,小编在场的半小时里,两位分拣员最热衷的,还是分拣出能卖钱的可回收物,至于纷杂的其他生活垃圾,则基本归灰桶(其他垃圾)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