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琳履新:成都市迎来首位女市委书记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李果 编 辑丨周上祺 8月29日上午,成都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央决定:施小琳同志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和成都市委书记;免去范锐平同志四川省委常委、委员和成都市委书记职务。 (在8月29日召开的成都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新任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左)与原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亲切握手。图源:四川观察) 1969年生的施小琳,现年52岁,是浙江余姚人,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履历,在社会治理上亦颇有建树。 社会治理领域有建树 施小琳于1990年大学毕业,在扬子木材厂工作3年后,于1993年进入闸北区建设局任团工委书记,并在上海工作经历长达25年,丰富的基层工作履历,以及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建树,是施小琳的重要“标签”。 其中,1993年-2006年的13年间,施小琳在闸北区工作,2001年,32岁的施小琳成为共青团闸北区委书记、党组书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00年左右,施小琳还以青年干部的身份被派往美国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学习考察。 2001年后,施小琳告别共青团系统,先后历任闸北区经济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以及闸北区大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和临汾社区的党工委书记。 临汾路街道(社区)是全国的社区党建、基层治理的标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此视察,2005年被确定为上海市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综合试点单位。 2006年,37岁的施小琳当选为南汇区副区长,3年后,随着南汇区被并入浦东新区,施小琳调任虹口区,2009年-2013年,她先后任虹口区副区长和区委副书记职务。在虹口区,施小琳力主筹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以及推行的“网上敬老院”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日后均成为上海社会建设亮点。 2013—2015年,施小琳当选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市社团局党组书记、普陀区委书记。 而在民政系统的工作履历,使得施小琳在社会治理、社会福利事业上的经验有了更大的发挥平台。 2013年,施小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已建立起对比专线覆盖银行、证券、房管、税务等8大领域、21个重点部门和单位的市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确保民生政策惠及真正的困难群体,杜绝“开宝马吃低保”现象。 此外,施小琳还数次在期刊《社会福利》上撰文,阐述上海推进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的经验。 如2015年,施小琳以上海市民政局局长的身份,在《社会福利》上撰文称,现代慈善事业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一项社会制度。 2017年,48岁的施小琳成为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是该届上海市委常委班子中唯一一名女性。一年后,施小琳离开上海,赴江西履新,成为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如何推动成都更好发展 8月25日,施小琳到江西省彭泽县、湖口县调研,此后飞赴成都,开始着手准备在这座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城市的新工作。 分析人士认为,在成都GDP保持稳定发展、人口突破两千万后,这座城市也需要建立一套与城市能级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施小琳的工作经验可以在成都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此前,成都在社区治理上亦有明显特色,如在全国首创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下简称“社治委”),在疫情防控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基层组织与党群联动作用。 8月24日,成都还专题研究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工作,成都市委社治委汇报了未来公园社区的总体推进情况。成都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成都市委社治委常务副主任薛敏表示,未来社区建设以人本逻辑为内核,既需要立足当前现实需求,又需要面向未来引领城市发展。 成都近年来发力迅猛,多个标签已深入人心,如新一线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等。成都也在力推东进——跨越成都市区东侧的龙泉山,在另一侧建立“东部新区”,解决成都人口、土地压力。成都也在多个领域展开对标学习上海的工作。包括营商环境打造、“世界城市”建设、双机场城市运营等。 除了在社会治理上有丰富经验外,施小琳在江西省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经历,也被认为将对成都未来的发展有帮助。如成都在外宣上一直是全国城市的标兵,近年来策划过多次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宣传案例,而施小琳,能否推动成都外宣“好上加好”,也是一个看点。 一位要求匿名的成都政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成都也将迎来全新的挑战:如何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好的建设、如何推动成都经济总量的提升,以及让这座将目光投向“世界级”的城市,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王绮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