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最近就在某论坛上看到有人提问:

是不是大部分40多岁的女性,都觉得婚姻生活特没劲?

高赞回答说:“没劲,所以果断离了,

感觉现在的人生渐入佳境,孩子大了,事业稳了,

每天忙于兴趣爱好过得有滋有味,接近了清风拂岗的境界。”

有人反驳:“高赞回答看着爽,

但现实中别说中年离异后能不能过好,就迈出离婚这一步起码都要纠结个两三年。”

在公号后台也有很多类似的困惑:到底是该放弃“空壳”婚姻,去追随自己想要的生活?

还是应该“顾全大局”,继续肩负“中流砥柱”的责任,妥协于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现实危机”?

我想,当曾经炽热的爱情演变成无聊的婚姻,当人到中年被生活的繁复挤压到无法呼吸,

而不得不开始思考自我的价值时,对于是否应该离异的判断,其实是基于你对自我的这三点认知。

目前的婚姻之于你,是哪一种人生感受?

在电影《女人,四十》中,中年女性阿娥就被一团乱麻的生活缠得“动弹不得”

  • 职场上,懂电脑的年轻女同事让她时时担心失业;
  • 家庭中,唯一疼她的婆婆去世、深受刺激的公公患上了老年痴呆;
  • 一向恩爱的老公虽忠心耿耿却性格懦弱,面对在公公赡养问题上作壁上观的弟媳、
  • 站在一旁说风凉话三妹,经济条件最拮据的丈夫竟主动揽下了照顾父亲的重担。

然而回家后,他却试探阿娥:“不如你不要上班,留在家里照顾爸爸……”

“放你的春秋屁!上班是我人生最大乐趣。我严重警告你,我怎样也不会放弃。”

“你最大的生活乐趣不是由我提供的吗?”

阿娥忍不住破口大骂:“你有提供?你最喜欢把你家里最大块的狗屎弄上身,然后硬塞给我吃。”

看到这里,原以为阿娥会抛下这些苦闷琐事毅然出走,去追求一个全新的人生。

没想到她却选择抗住一切——尽心尽责地照顾公公、为失恋的儿子当感情顾问、主动辞去工作回归家庭……

后来的阿娥重受老板重视回归职场、她的悉心照料得到了刻薄公公的认可、

公公去世后一家人又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

作家梁晓声曾在《中国生存启示录》中提到:

所谓‘人生的意义’,应该至少由三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

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们的感受。

对于阿娥而言,她的选择正是她所看重的

“爱与被爱的感受”——“对所爱之人的付出被认可,同样能收获内心的富足。”

从阿娥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追求自我和投身家庭也并非是全然对立的选项,

那些看似无法消解的焦虑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人生危机。

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像阿娥一样在牺牲自我无私为家庭付出后,

得到来自家人的尊重和认可。

相反,如果婚姻之于你的长期感受只剩下不断被“剥削”却又得不到认可的痛苦和麻木,

那或许及时挣脱才是更加正确的选择。

中年离异,你如何对自己下定义?

我想在如今更为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每一个女性都可以选择不参与“无性、丧偶”等种种没有温度、不被体谅的婚姻模式。

但前提是,你是否能理性看待中年离异对于人生的影响?

前段时间,曾在《伪装者》中饰演明家大姐明镜的刘敏涛,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分享过她的“中年叛逆”。

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刘敏涛,

凭着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小龄饰老角”的特点,刚出道便戏约不断,而且90%都是大女主。

然而,在事业的关键上升期,她却遇到了爱情。

当时的刘敏涛和大多数传统女性的想法一样,

认为女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是更符合“社会标准”的选择。

于是,30岁的她退出娱乐圈,专注于为爱洗手做羹汤的家庭主妇角色。

可现实并非童话。婚后前夫因为工作常年在外,两人聚少离多,

而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的缺失,逐渐让她怀疑起这份婚姻存在的实际意义。

2013年的一天,辗转反侧了一夜的刘敏涛决定结束这段婚姻。

我想经历过那一刻的女性都懂,这对于离开职场7年,

中年离异带娃的刘敏涛来说,并非易事!后来有媒体问她,

如何面对中年离异对于人生的冲击时,她的回答却出人意料:

那不过是像演员一样,将自己人生的7、8年去用来体验身为爱人、母亲的角色。

其实感情上根本没有什么失败可言。

很多时候,阻碍女性无法走出现状的,其实并非是对前途未卜的恐惧,

而是将中年离异的概念等同于“年老色衰没人要、重入职场被歧视”的潜意识。

一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

“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或许也有人会反驳,让女性产生这种潜意识的,根本是来自社会的偏见。

虽然我们无力改变偏见,却可以不认同游戏规则。

当你把生命中曾经踏错的脚步都当成一场体验来看待,

或许重新做选择时,就会更加地清晰和自如。

相反,你若更在意离异所造成的成本损失,那我劝你不要轻易跳脱现状。

因为如果在“中年叛逆”的路上还时不时地后悔当初,

那这种自我怀疑带来的挫败感,要远大于不幸婚姻对人生的打击。

丢掉种种身份,你是否还“拥有”自己?

在公号后台,看到过很多读者的留言,比如:

  • “义务、责任,可我自己怎么办?每天下班不想回家,
  • 又因为家里有孩子不得不回家,一个没有灵魂的人每天机械式重复着相同的内容。”
  • “怎么撤离呢?付出太多了,离了婚孩子也没有家,不甘心所以不愿意抽身,
  • 然而看着年华这样浪费,更加心伤!”
  • “我的婚姻也是,承担了家里所有的责任,
  • 跟老公没有共同爱好,他喜欢安逸,我喜欢拼搏,搞得好累,
  • 每天就是为了孩子在凑合着过。”

重复性孤独、投入太多无法撤离、为了孩子凑合,

你会发现,多数对婚姻不满却又不敢脱离的女性,

其内心的不安茫然带来的困扰并不亚于外界的干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