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刘迪雅)进口冷链食品又陷风口浪尖。12月以来,山西临汾、安徽合肥、辽宁营口等地又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内外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北京商报记者初步统计发现,最近半年,已发生近50起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进口冷链食品“物传人”已成为中国局部疫情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厄瓜多尔、巴西阿根廷已成为检测出阳性食品数量最多的三大来源国,检测呈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种类也已经从鱼虾等海产品,扩大到猪肉、牛肉等畜禽肉类产品。

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管理刻不容缓。12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严格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到境内生产、流通、销售全程防控,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不得上市销售。

会议同时强调,要全面推进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物防”措施。呼吁各省(区、市)市场监管部门优化完善省级平台,加快与国家平台的数据对接,指导督促生产经营者及时准确上传货物来源、去向、数量、位置等关键数据,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一键排查、迅速定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期国内几次疫情情况的波动,很多都与进口食品外包装等相关环节存在关联。而每次在进行问题追查的过程中,追溯问题货品涉及到的流转节点以及货物源头等操作,均较为困难。这其中较为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针对该品类货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全程追溯。

据秦玉鸣介绍,传统的食品追溯系统一般只能追溯到生产企业,无法让食品追溯全链条的各方都参与进来,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监控系统平台,即使部分企业具备自身的追溯系统,但因为上下游监控环节的缺失或是标准不一致,容易出现信息断链或监控信息标准不一的问题,从而造成肉类及水产品在进口后,国内全流通环节的监控、追溯存在难点。

日前已建成并上线运行的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正致力于改变这种情况。据了解,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山东、广东、重庆和四川9个省(市)目前已接入平台试运行,冷链食品首站进口量占全国90%以上,基本实现冷链食品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

“我们一开始选择的这9个重点省份,都是口岸比较多,进口量比较大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协调司三级调研员夏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们把这9个省份纳入到信息追溯里,其实也是为了突出重点,先从重点地区入手,再逐步向全国拓展。

针对另外10%,夏伟补充称,这10%并不是说不能追溯,同样可以实现追溯,只不过主要通过纸质台账、进货凭证等方式来记录追溯信息。但不管是信息化追溯,还是这种纸质台账,监管人员都会去进行现场排查,督促企业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批次,包括进出货记录等关键信息。

夏伟指出,建立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有利于我们的排查、处置工作更有针对性、靶向性,提高工作效率。但不管有没有追溯平台,让老百姓(603883,股吧)买到安全、放心的进口冷链食品,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