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良

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令人震惊,此次沙尘暴唤醒了国人对沙尘的恶劣记忆。

从历史上看,我国沙尘天气隔上一段就频繁爆发,然后偃旗息鼓,接着又再次爆发,即使在没有人为植被破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元代史料中就已经出现“大风自西北起,飞沙扬砾,白日昏暗”的记录,明清更有多次记录。民国时期不少外国人也记下北京沙尘之严重。解放后,中国改造自然能力增强,有一段时间破坏了很多植被,对沙尘暴有一定催化作用。

北京3月份观象台常年平均(1981~2010年平均)沙尘日数为2.4天,2001年有9天,最近一次沙尘暴出现在2015年4月15日。2000年12次强沙尘暴,当时不少人认为是大自然对人类无节制索取的报复,中国开始加大治理风沙力度,的确种植了防护林,退了很多牧场和耕地,由于将近20年没有多少沙尘暴,不少人认为是因为治理已经起了决定性胜利。

但是风沙不会因植树造林就彻底消失。大自然就是搬运工,北方多沙尘,沙尘是自然的一部分。大气候决定了沙尘有无。这次沙尘爆发有偶然因素,近年3月份冷空气都不如今年强烈,而且风力不如今年大。

指望防护林拦住风沙并不切合实际,从更大范围看,中国西北区域以及北方的蒙古干旱面积大,风力大,造成沙尘暴的客观基础还在,彻底改造这些区域不大可能,可以做的只能是将那些从草地开垦出来的农田还给草地,将容易水土流失的坡地还给林木,一些干旱区域植被脆弱,只适合荒草,让荒草生长就好。想大面积绿化需要水,过度开发地下水只会造成新问题,异地引水成本又太高。要因地制宜。

近些年,中国干旱区域植被在持续改善,特别是近年来降雨量提高,一些干旱山坡荒野重新绿化,沙尘来源会越来越小。

应该肯定中国的治沙成绩,也应该看到沙尘治理不以国界为限,应该跨区域合作,一些成功经验可以跨国域共享,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外援助。

和沙尘暴相比,对空气污染影响更大的是雾霾,沙尘暴是PM10,雾霾是PM2.5,雾霾发作更频繁,影响范围更广,微小颗粒对人体伤害更为隐蔽。治理两者都需要植树造林,不过两者形成原理不同,治理机制不同,雾霾主要是从废气排放着手,产生和治理的过程,对资本市场关联度更为密切。

沙尘暴令我们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是运动式的突击,就可以改变自然现象,为了维护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方能久久为功。